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疑問,視光中心未來趨勢是替代眼鏡店嗎?在當前的眼鏡行業形式下,執行實施起來一方面人才,另一方面操作標準以及民眾消費習慣能否達到課本中或者美國那樣?時間會需要多久呢?如果可行,那是不是說基本上夫妻店形式的眼鏡店是注定被淘汰的?
視光中心是市場競爭優化的產物之一,屬于眼鏡店和眼科醫院眼科門診之間的一種新業態,但目前不少同行感覺視光中心聽上去很高大上,在內力、設備、人員技能、產品線上匆忙改名,把門頭換成xxx視光中心,感覺就專業了,就能影響業績就能引領門店進步了。這種所謂的視光中心不見得有好處,甚至當地消費者還沒弄明白啥叫視光呢,你一換名字,連配眼鏡的都不會進了,還以為是拍照,賣鏡頭的地方。
所以視光中心與其來說是開出來的,不如說是進化來的。
一個門店,當人員設備得到了提升,門店的服務種類,能解決的項目也就多了,以前也就驗光配鏡,后來可以做視功能檢查,能做視覺訓練,能開展RGP,能進行斜弱視訓練檢查,這時候小門店就會不夠用,要擴張,要裝修,檢查多了以前的流程不夠用,以前的驗光單內容也不夠用,客戶購買的產品多,銷售策略和銷售內容需要變化,你的新產品多了,要進行的培訓也就多了
新產品的市場教育也越來越多,當你的客戶群體擴大以后,技術得到提升,設備得到進步,門店得到擴大,這時候你不用說自己是視光中心,別人也知道你很專業,這時候你再轉型改名字,焦作眼鏡店,自然沒有了歧義!
而這一切與我們國內的行業整體業態是分不開的,普通門店的技術不足、醫院非視光專科的技術不全面,長期技術人員的缺乏,視光理論及應用的普及慢,對視覺品質要求不高的顧客群體,讓我們眼鏡行業整體發展缺少競爭力,但隨著部分視光醫院崛起,商業化眼鏡店增多,常的眼鏡店不能再混吃等死,以半醫半商說辭被醫院和時尚門店把臉都打腫了。
于是求變開始,最后發現專業和商業并不沖突,受眾群體不一樣,青少年家長還是放心醫生檢查,高端客戶和年輕人依舊需要服務和舒適配鏡環境,過專或者過商,都各有各的群體,那么平衡一下是不是也能有市場?
答案是肯定的,視光中心可以做到視光的專業獨立,也可以擁有舒適的購物消費環境和優質的服務,傳統眼鏡店設計,其實我們可以把視光中心看成中國版的私人眼科醫院,除了手術其他大部分操作都可以完成,視光中心補充了傳統眼鏡店的專業不足,
眼鏡店裝修效果圖,完善了醫院眼科的服務體驗,這么一個優良的平臺,自然可以發展起來。